行走在大山深处

进入建南山区,灿烂的阳光连同秋色一道把连绵的群山涂染得五彩斑斓,莽莽苍苍的山林点缀着一束束、一团团、一片片的深绿、翠绿、淡黄、金黄。那是青翠欲滴的林叶,成串的苞谷和怒放的向日葵。大山深处的秋天没有一丝萧瑟凄凉,有的是成熟、丰厚与美艳。

经过近3个小时的风尘颠波,我们来到位于重庆市石柱县黄水境内的建68侧1井。到达井站,一座造型别致、古朴典雅的小楼便呈现在眼前。在这偏僻的大山深处,工人们长年与寂寞为伍,采气厂就在职工值班室的色彩、造型及线条上颇费了一番心思,尽量在工人们日复一日、繁琐枯燥的劳动中,点缀些生活情趣。于是,一幢幢黄墙红瓦的“仿欧别墅”出现在巴山渝水,成为建南气田靓丽夺目的风景。这种集值班室、仪表间、库房、配电房、宿舍、活动室、卫生间等于一体的建筑,巧妙融合了现代别墅的全新理念,设计时尚,功能齐备。大到冰箱、热水器,小到灭蚊片、清凉油。采气厂对职工的饮食起居,安排得体贴而又周到。就是这些不经意间的细节,让人从内心深处萌生感动。井站员工居住在里面,犹如一个大家庭,工作上相互帮衬,生活中彼此关照,其爱浓浓,其乐融融。

当班班长孙丰涛说,他们已经在这里呆了15天了,今天该换班了。想到马上就能与家人团聚,孙丰涛笑得很灿烂,干起活来也特别地卖力。只见他挽着衣袖,露出坚实有力的手臂,拎起一只大桶快步向井口走去。“桶里装的是起泡剂,注入井内,能清除井底积液……”孙丰涛滔滔不绝地向我们介绍着,手上却不停歇,他的动作流畅、利索,他的神态专注、沉着。他妻子在重庆工作,家安在了重庆。这意味着,每次回家,他都要比其他职工多花3个多小时的路程。他说,一年中有半年的时间是在井场度过的,半年中又有一个月的时间是在路上度过的。儿子和年迈的母亲只好托付给原本就很忙碌的警察妻子。说起这些,这位曾经的局劳模语气中带着明显的歉意。

看着孙丰涛和他的同事们,不知怎么,我脑海中突然冒出在采气厂参观时看到的一句标语——“挑战自己是向上的车轮”。在川东这片热土上,有许多这样的采气工,他们像浩瀚夜空的繁星,散落在一个又一个采气井站。他们远离亲人、朋友、故乡,常年与日月相伴,与风霜同在。他们视井站如家,在采气树、值班室、寝室之间,来来往往用轻快的脚步丈量着自己的人生轨迹。

我坐在采气厂倒班职工公寓前的石阶上,看着面前一群小伙生龙活虎地在争抢篮板。他们身后是一座大山。夕阳把葱茏的群山染得绚丽多彩。一位女孩拎着新买的塑料桶,里面装着一些零食和生活用品。女孩研究生毕业,两个月前才分到采气厂,父母在油田五七。她说喜欢这里的环境。这里的人纯朴、善良、勤劳、正直。正说着,又跑过来一名女大学生,说寝室里有老鼠,请女伴回屋把剩下的零食消化掉。说起这些,她们没有丝毫的牢骚和埋怨,只有清脆的笑声和满脸的阳光。

浏览采气厂的网页,打开“学习与交流”专栏,《品味成长的滋味》、《初进建南》、《责任重于泰山》、《人才管理的思考》、《每天进步一点点》、《时刻保持空杯心态》……采气厂的职工们写满了他们对人生、对工作的感悟和思考,“敬业、奉献、和谐、进取”的建南气田精神更是每一名干部职工的真实写照。有山洪暴发时,以井站安全为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最后一刻才撤离的职工;有在大年三十晚上为保证用户用气,当系统模块故障时,一夜往返数次现场手动调节阀门而冻得手脚冰凉的职工;有为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坚持在高达40摄氏度的高温室外,每天反复练习组装管件而热得汗流浃背的职工;有冬天大雪封山时,化雪饮用、凿冰取水,夏天干旱时,宁愿自己不洗澡也要用休息时间挑水到井站的职工……建南开发建设40年,采气厂职工给我们留下的,是一长串让人不得不驻足聆听的历史,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征服历程。

离去时,我频频回望,这山、这水、这人,都深深镌刻进我的心里,让我难以忘怀,深深眷恋。

信息来源: 
2017-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