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钟99斜井的完井解释中,我们应用多矿物最优化反演技术,通过不断迭代计算,最终定量给出地层中每一种矿物的精确含量,为准确评价储集空间奠定了最坚实的岩石物理基础,有效助推该井在潜四下段试油获得日产137.6立方米高产工业油流,实现新区带新层系的重大突破。”谈起江汉老区近30年来又一口百吨井的发现过程,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地球物理所测井解释副主任师曾芙蓉难掩兴奋。
从一口井的“一孔之见”,到储量增长的万吨规模,测井解释正成为油气勘探开发中最具穿透力的“眼睛”。近年来,江汉油田测井解释团队在老区挖潜、新区突破、非常规攻关三线并举,迭代升级“江汉算法”,为油田增储上产提供了硬核技术支撑。
随着江汉探区盐湖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深入推进,其储层评价的难度日益凸显——湖相碳酸盐岩混积程度高、岩性非均质性强,宛如被摔碎又胡乱拼凑的“地宫”。尤其区块内新老测井资料混杂,横跨近50年,使用了多种不同系列、不同年代的测井仪器,资料品质差异大,曲线标准化难,关键参数解释面临严峻挑战。“这就像用不同年代、不同品牌的‘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细胞,要把所有图像统一校准、精准解读,难度可想而知。”曾芙蓉坦言。
面对“碎片化”的测井数据和复杂的地质背景,测井解释团队淬炼出一套立足本土、适配老油田的“江汉算法”。他们将算法内核拆解为三把“地质手术刀”:一是薄层显微术,用高分辨率测井数据,从“千层饼”式地层中锁定0.3米碳酸盐岩,精度较传统方法提升3倍;二是盐干扰滤除模型,像“洗菜”般剔除岩溶孔洞导致的假异常;三是多学科耦合引擎,打通地震预测、地质沉积与开发动态数据流,让测井曲线“会说话”。在钟99斜井的攻坚战中,这套算法大显身手,团队通过“薄层显微+盐干扰滤除”组合拳,从3000米深处揪出薄层碳酸盐岩“甜点”。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钟市地区内潜4下段关键井进行了系统性二次测井解释,重构了该地区储层分布图和油藏剖面,有效指导在老油藏的周边寻找类似储层,成功部署像钟9901斜、钟9902斜这样的关键扩边井,实现“老区新探”。
同时,团队还自主研发UP软件,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可视化人机交互,自动优化模型参数,实现测井解释全流程智能化,成功破解测井建模与老井复查长期依赖人工的难题。该项技术提升了数值模拟的精确度、优化了模型参数,在复杂岩性定量评价及页理缝识别上取得显著成果。新技术不仅解放了人力,也推动了算法驱动精准决策,让复杂建模成为过去式,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超5倍,误差率降低30个百分点以上。
在UP软件的加持下,具有江汉特色的测井解释技术不断深化应用,为油田多领域勘探提供了核心支撑。在常规气勘探中,凭借对储集类型的精细刻画,实现了红星1、兴隆4井的高产发现;在非常规气领域,通过对储层地质参数与可压裂性的精准评价,支撑红页7井斩获日产32.35万立方米高产,突破了产能瓶颈。今年,凭借对页岩储层的精准识别与评价,为红星气田1650亿立方米探明储量的提交提供了关键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