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江汉油田提升稠油驱油产量效率

  10月13日,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面138-6-斜105井成功应用HNDCS多元复合注汽工艺,既补充了地层能量,又提升了热波及效率,使该井初期日产量达14.2吨,增油效果显著。

  该厂所属油藏厚度薄,油质密度高、黏度大。面对稠油油藏开采难题,今年以来,该厂以解“稠”为核心开展技术攻关,在兼顾效益开发与储量动用的同时,成功打通稠油“血栓”。截至目前,该厂完成热采井作业76口,累计增油3.13万吨。

  采用复合工艺,实现多重增能。“我们针对不同油藏类型和开发难点,通过氮气增能、泡沫调剖、复合降黏等复合工艺,向稠油油藏中注入高温蒸汽,辅助降黏剂等化学剂和气体,再关井进行焖井作业,使稠油降黏、扩散,实现多重增能效果。”该厂工程技术岗副主任师钱勇介绍。

  面120和面138稠油区块是八面河油田热采的主力区。近井地带原油黏度大,今年以来,团队调整工艺,转向注入氮气与二氧化碳等气体,配合氮气泡沫调剖措施,有效提高驱油效率,实现区块产量稳定提升。

  采用冷采技术,促进协同增效。“地面稠、地下不稠是八面河油藏的特点,我们探索油溶性降黏、水溶性降黏、降黏剂驱等稠油冷采技术,注重‘降黏、剥离、增能、堵调’的协同增效,以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稠油开发从热采向冷采转变。”钱勇介绍。

  今年以来,针对低压油藏地层能量下降快、热采效果差、层薄物性差的问题,技术人员采用油溶性降黏剂配套二氧化碳降黏增能方案,实施17口井,单井平均增油175.8吨。对于热采风险大的水淹油藏,应用水溶性降黏技术,利用活性高分子降黏机理,实施50井次,单井平均增油213.6吨。面对增液不增油、注水方向性较强的区块,该厂与石勘院合作开展低效稠油注采井组降黏剂驱试验,收到良好增油效果。

  加热抽油杆,提高原油流动性。“我们利用电加热产生的热能,对油管内的原油进行全程加热,以提高原油流动性,有效解决高凝、高黏、高含蜡原油开采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该厂工程技术岗主任师龚兵介绍。

  面120-3-平20井、面138-6-斜25井等新井的原油黏度均在1万毫帕秒以上,是难动用储量中的“硬骨头”。技术人员配备空心抽油杆加热装置,将加热电缆穿过空心杆,从井口下入至井底,通过电流发热,提高油管内原油温度。同时,空心杆管形成绝缘结构,确保稠油在管道内安全输送。目前,已有3口井应用该装置,日产量增加44.3吨。

信息来源: 
2025-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