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25年8月累计发现油田32个、气田5个
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094万吨、
天然气地质储量9134亿立方米
累计生产原油7225万吨、
天然气724亿立方米
累计获得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25项、
国家专利990余件
“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六十载逐梦江汉,一甲子油气报国。
1965年9月27日,位于江汉平原的钟11井喜获自喷工业油流,标志着江汉油田的发现。由此,一代又一代江汉石油人矢志不渝地朝着建设大型油气田的目标坚定前行。站在江汉油田发现60周年的历史时刻,回望来时路,那是一段始于初心、成于坚守的征途。
60年的步伐,江汉石油人走得很坚实。几代江汉石油人怀揣“我为祖国献石油”的崇高理想,奋战平原沼泽、出征盐碱荒滩、挺进黄土高原、坚守鄂西渝东、跋涉武陵深山,一路攻坚克难,一路开疆拓土,一路逐梦前行,推动江汉油田从无到有、由弱变强,构建起了以江汉、清河、坪北、建南、涪陵为支点的资源版图,建成了我国南方重要的综合性油气工业基地,实现了年产油气当量700万吨的历史性跨越,在共和国石油工业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随着复兴油田、红星气田相继问世,全面建成千万吨大型油气田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60年的步伐,江汉石油人走得显底气。坚持把资源扩充作为首要任务,克服地质构造复杂、资源禀赋差等诸多困难,在油气勘探上,实现了从平原水网到丘陵山区、从陆相到海相、从常规油气到页岩油气、由浅层逐步延伸到深层的巨大跨越;在油气开采上,实现了从中高渗到特低渗、从稀油到稠油、从常规到非常规的持续突破。截至2025年8月,累计发现油田32个、气田5个,探明石油地质储量41094万吨、天然气地质储量9134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225万吨、天然气724亿立方米,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助力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作出了积极贡献。
60年的步伐,江汉石油人走得有力量。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几代江汉石油人始终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把爱党爱国情怀体现到发展石油事业上。自立自强,团结奋斗,在荒凉的芦苇沼泽中打响了五七石油大会战;主动应变、以变求生,奔赴千里之外的山东小清河畔,开创了石油开发跨区域总承包的先河;精细严谨、精益求精,在仅有64平方公里的黄土塬上树立了特低渗透油藏效益开发的典范;有梦想、有追求、不服输,优质高效建成涪陵页岩气田,打造了页岩气商业开发的“中国样板”。
几代人自强争先,千万吨风雨兼程。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汉石油人初心如磐,使命在肩,以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党之大计”,时刻牢记“能源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殷切嘱托,坚决履行“为祖国找油、为民族争气、为美好生活加油”责任使命,生动践行“让劳动创造价值、让员工充满动力、让组织充满活力”核心工作理念,聚焦“万千百(万亿立方米储量、千万吨油田、百亿立方米产量)”、油气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安全卓越的核心工作目标,以“进攻”之势持续推进勘探大突破,以“领跑”之志持续引领天然气快发展,以“破局”之态持续焕发老区新活力,砥砺前行,接续奋斗,全面推进江汉油田高质量发展第二次跨越,朝着全面建成千万吨大型油气田、建设行业领先现代油公司的目标奋勇前进!
艰苦创业,开启逐梦征程
五七会战指挥部旧址,属于会战岁月的记忆,在每一块砖石、每一片锈迹、每一个故事中低回吟唱。
穿越历史迷雾,脚下的这片热土,铭记着那条滚烫的来时路。
夏天闷热、冬天寒冷,蚊虫、血吸虫肆虐……20世纪60年代,这里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沼泽荒滩。头顶青天、脚踩泥淖,一支逾12万人的石油大军从祖国各地集结而来,在汉江之滨吹响号角,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
历史选择了江汉。
彼时,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在我国三线地区找到大油田、建立能源纵深支撑,成为迫在眉睫的国家战略需求。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石油勘探工作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
自1958年起,地质勘探队伍开始在江汉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开展石油地质普查、详查,以及重点地区勘探。历经8年艰辛,勘探队员奋斗沼泽荒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揭开了江汉盆地的神秘面纱。1965年9月27日,钟11井自喷油流6.7吨,广袤的江汉平原有了中国南方第一口自喷油井。
然而喜悦之后,是更为艰巨的挑战。这片复杂的油田被地质学家形容为“像摔碎后又被狠狠踢过一脚的盘子”,揭开它的面纱谈何容易。
自诞生那日就深深打下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烙印的江汉石油人的字典里,从无“畏难”二字!“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铮铮誓言,早已融入每一代江汉石油人的骨血。
人拉肩扛,搭起芦草棚,垦荒辟田,亦工亦农……会战将士不怕苦、不怕累,不畏严寒酷暑、不惧伤痛病魔,坚持奋斗在会战一线。他们的共同心愿就是:革命加拼命,早日建成大油田!正是凭着这种坚韧执着,江汉石油人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在一个个隐伏的石油圈闭中潜行深耕,于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希望之路。
江汉无愧历史。
1972年5月会战结束,建成原油100万吨/年规模的江汉油田、加工能力250万吨/年的五七炼厂;在河南南阳地区发现了又一个有勘探价值的“三线”找油有利地区,由此催生出河南油田、中原油田的发现;在武陵山脉中发现湖北首个气田——建南气田。
此后十多年,江汉油田积极巩固发展会战成果,不断深化地质研究,力求扩大含油面积,寻找后备战场。经过艰苦细致的工作,找到高场、老新、拖市、广北、浩西等油田和一批含油构造。截至1988年,江汉油田原油产量实现连续12年稳产百万吨,从稳产时间看,这一成绩当时仅次于大庆油田。
江汉油田不负重托,圆满完成了党中央、国务院要求的“通过石油会战,把江汉油田逐步建设成为石油勘探基地、原油开发基地、石油加工基地、石油机械制造基地、石油科研教育基地和农副业生产基地”光荣任务。
资源拓展,一路跋涉追寻
轰轰烈烈的大会战带来丰硕战果的同时,也给江汉石油人带来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人多油少。随着开发时间延长,这一矛盾愈加凸显,最少时江汉油田人均原油产量不足20吨,还不到石油系统人均产量的1/5。
怎么办?
“本土资源有限,那就走出江汉求生存、求发展。”江汉石油人从没停止过“走出去”开拓创业版图的步伐。
历史再次给了江汉机会。
1986年,江汉石油人首开先河,以区块总承包方式承包了胜利油田山东寿光境内的八面河油田勘探开发建设,迈出“立足江汉、走出江汉、发展江汉”的第一步。
“有思想准备,但没想到条件比想象中更艰苦,没水、没电、没路、没人烟,除了盐碱滩,什么都没有。不过我们就是来拼搏奉献打硬仗的。”第一批江汉石油“远征军”面对极端恶劣的环境,与盐碱和风沙艰苦鏖战,最终交出一份出色答卷:仅用一年时间建成新油田,实现“当年设计、当年施工、当年投产”总体目标;1988年,实现原油生产能力100万吨/年;“七五”至“八五”期间,原油产量连续10年保持在80万吨以上,为石油企业探索出一条区块总承包的发展新路。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间来到1998年,江汉石油人再次出击拓展新阵地,与长庆油田合作开发陕西安塞坪北油田。一支600人的石油队伍渡汉水、越秦岭,在黄土高原的梁峁间扎根。
低渗透、低压力、低储量丰度的坪北油田,有“磨刀石”油田之称,当时面对国际油价不足10美元/桶的困境,如何破局?
“人均奉献5000元,拼死也要保油田”的铮铮誓言在黄土高原响起,江汉石油人全力降成本、保效益,以顽强的意志和扎实的方案通过集团公司的评估立项考核,2001年,坪北油田基本建成25万吨/年原油的生产规模,成为江汉油田第三个原油生产基地。
自此,江汉石油人在这个64平方公里的“袖珍”油田中精耕细作,创造了连续15年稳产17万吨的开发奇迹,实现了“三低”边际油田的高效开发。
在江汉、清河、坪北等一个个区块,江汉油田不断深化地质认识、创新勘探技术手段,破除条条框框,形成一系列适应老区多类型油藏高效开发的理论与 “撒手锏” 技术,具备了独立开发多种油气田的能力,油气探明储量实现稳定增长,原油产量稳中有升、效益持续向好。
在扩充油气资源版图的同时,江汉油田充分发挥特色资源、特色技术、特色产品优势,积极延展产业链,促进多元特色发展。依托江汉平原丰富的盐卤资源,油田大力发展盐卤化工产业,建成中国石化唯一的食用盐生产基地、中南地区重要的离子膜烧碱生产企业、全球最大的含氯消毒剂生产企业。把石油工程和机械制造作为推动油气主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推进油田特色发展的主体,整合优势资源,更新核心装备,优化市场格局,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动石油工程和机械制造快速发展,成为支撑江汉经济的半壁江山。
气壮山河,打造中国样本
气,一直承载着江汉石油人腾飞的希望。自建南气田发现以来,一代代石油人扎根深山,默默坚守数十载,艰辛探索、寻求突破。
“那一天,当流光溢彩的‘火凤凰’从武陵山脉腾空而起,几代江汉石油人建设千万吨大型油气田的希望再度被点燃。”2012年11月28日,中国石化在重庆涪陵焦石坝地区部署的首口页岩气探井——焦页1HF井成功钻获高产页岩气流,实现页岩气勘探开发的重大突破。
随后,中国石化将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建设的重任交给江汉油田,历史的接力棒再次交到江汉石油人手中。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武陵山脉深处,页岩气藏埋藏深度在2000~4500米,优质页岩储层厚度小而且分布凌乱,地下暗河、溶洞等地质结构复杂,是业界公认的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地下珠峰”。
在无经验、无装备、无理论、无成熟技术的前提下,如何牵引“气龙”出深山?
为国争“气”,是江汉石油人不变的信念。一路的坚守、沉淀、积累给了江汉石油人信心和勇气,他们抽调精兵强将,再一次义无反顾地挺进大山深处,开启新时期的涪陵会战。
按照中国石化“涪陵页岩气开发要走在全国前列”和“高速度、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战略部署,江汉石油人以“为中华民族争气,为中国石化争先,为江汉油田争效”为己任,牢记使命创业、敢为人先创新、追求卓越创造、严细实恒创效。
他们坚持高标准起步,对标世界一流,发挥中国石化整体优势,按照“管理型+技术型”油公司模式,科学设置组织架构,组建合资公司,开国内上游板块非常规油气开发企地合作先河;实行市场化运行、项目化管理,以完全开放的姿态引进国内外一流专业施工队伍,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缩短工程周期和降低成本;瞄准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目标,全面实施创新引领发展战略,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展原创性、引领性技术攻关,攻克 “卡脖子” 技术,用一次次探索、实践和创新更改国外的“金科玉律”。
2014年,涪陵页岩气田提前进入商业开发阶段,2015年,一期工程建成,实现产能50亿立方米/年,2017年底形成100亿立方米/年产能规模。创新形成以页岩气地质综合评价、开发设计与优化、长水平井优快钻井、长水平井高效压裂、采气工艺配套、绿色开发为主的页岩气高效开发“六大技术体系”。开创国内首个页岩气立体开发模式,产量占比近60%,气田整体采收率提高到23.3%,相比开发初期翻了一番。三层立体开发区最高采收率达44.6%,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装备和配套工具全部实现国产化。“涪陵大型海相页岩气田高效勘探开发”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谱写了我国页岩气发展的恢宏篇章,也为全球页岩气发展提供了“中国样本”。
随着页岩气田的持续开发,江汉油田的油气当量一年迈上一个台阶,2022年首次突破700万吨大关,同时,油田产业结构发生巨变,从“以油为主”转向“油气并举、以气为先”。
砥砺前行,迈向二次跨越
从100万吨/年到700万吨/年,江汉石油人用一甲子时间书写了高质量发展第一次跨越的辉煌篇章。其中,有欣喜、骄傲,更有反思、警醒。
“涪陵稳产难度在加大,下一个涪陵在哪里?盈亏平衡点仍处于高位,下降的空间在何处……”研讨会上,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江汉石油人没有在功劳簿上驻足停留,而是以开拓者的姿态,继续向着千万吨的梦想奋勇前行!
江汉油田党委系统性提出“六大发展战略”,明确“三大产业”发展方向和“三大核心工作目标”,制定了“三步走”实施路径,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魄力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升级,全面激发老油田的发展活力。
坚持上游一体化发展思路,创新构建“1+2+3”管理架构,配套建立“1+6”运行机制,联合工程、机械、科研等单位组建一体化远程监督中心、一体化钻井决策中心、一体化压裂决策中心,全面实施一体化大协同作业,加快低品位、难动用储量的效益开发。2024年,涪陵气田平均钻井周期缩短5.04%,优质储层钻遇率达95%以上,单井EUR(最终可采储量)提高了16.1%,气田连续4年实现年产量超70亿立方米的稳产目标。
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完善科技体制顶层设计,推进科委会改革和科委会自治机制,焕新需求管理模式,大力推进项目“揭榜挂帅”;全力拥抱数智化,打造“数据+平台+应用”建设新模式,建成数据资源中心和覆盖油气开发、生产经营等9个业务领域的1949个应用平台。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复兴、红星及老区碳酸盐岩等领域相继取得突破。其中,复兴油田首期提交石油2010.06万吨、天然气123.52亿立方米探明地质储量,标志着我国四川盆地首个页岩层系油田诞生;红星页岩气田1650.25亿立方米页岩气探明储量通过自然资源部审定,标志着我国首个二叠系大型页岩气田正式诞生。
持续深化油公司建设,围绕“管理+专业+技术+关键操作”建设方向,实行厂直管班组模式,推动基层管理架构扁平化。创新建立“量化积分”等激励机制,试点“上校连长”,打好“班长战争”,建立“星级班站长”管理机制,有效激发广大干部员工干事创业、攻坚创效的活力动力。通过系统性改革与管理升级,油田管理效能大幅提升,油气盈亏平衡点持续下降,人均利润较改革前增长2.5倍。
在立足“当下改”的同时,江汉油田强化目标牵引,成立党委领导下的油田发展战略委员会,建立“战略洞察-战略设计-战略解码-战略执行-战略评估”闭环工作机制。科学构建组织绩效KPI(关键绩效指标)和个人绩效PBC(以绩效承诺为导向的个人绩效合同)考核体系,加强岗位和制度标准化建设,全员签订劳动合同和岗位合同,实行岗位信用记分管理制度,全面压实各层级岗位责任,激发深层次活力。
2023年11月,江汉油田首个 “余热+绿电”碳中和示范点在王场联合站成功投运。这座拥有56年历史、以“一笔仿宋字”精神传承至今的老牌五星级站库,由此迈出了向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实步伐。
新机制、新模式、新产业,江汉油田一路向“新”而行。一座座光伏电站在油区崛起,2020年至今,已建成光伏发电站46座,总装机容量达107兆瓦,累计发电达3.78亿千瓦时。同时,卤水提锂、绿电制氢、深地空间开发利用等前沿研究陆续启动,一个“多能综合互济、源网荷储统筹、全产业链协同”的新型能源体系正加速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