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十连冠”背后的常胜秘诀

  9月6日,江汉油区高9斜-5井起原井管作业施工正在火热进行,现场员工利用作业间隙细致排查风险隐患。

“按照规定,每作业两个小时,我们要对设备工具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承担施工任务的江汉油田采服中心井下作业部试油133队队长康锐介绍,他们中午还要进行一次井控应急演练,这些都是每天的规定动作,不管刮风下雨都雷打不动。凭借优异表现,在集团公司国内上游第十一届“五项劳动竞赛”评比中,该队第10次获得“金牌试油(气)队”称号。

  夺金难,守金更难。一项历经20余载、两年一届的赛事,一支老牌作业队,面对内外部环境的激烈变化和诸多困难挑战,保持常胜的秘诀何在?

  提升战斗力:不让一个人掉队

  以自动化修井机、撬管机为代表的新设备大量投入应用,推动着修井作业模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员工劳动强度降低了,但对个人技能水平也提出了新要求。”康锐表示,员工能力素质是保证队伍战斗力的基础,这些年,随着自然减员和岗位调整,该队人员经历了数次大换血,但培训活动一刻也没有断线。

  “围绕修井作业自动化、信息化新要求,我们发动党员骨干带头学习,做好传帮带。”该队党支部书记汪卫民介绍,他们采取“一带一”“多带一”的方式,组织新员工与党员骨干结成师徒对子,大力开展“党员微课堂”“每日一练”等活动,以赛促学、练在日常,不让一个人掉队。

  “自动化修井机操作界面复杂,年纪大了,起初学习起来很吃力。”作业现场,46岁的司钻付林向去年新入职的大学毕业生林钰荃学习请教,不仅熟练掌握了新技能,还总结出“三看二查一确认”操作法并在各队推广。该队发挥老员工经验丰富、年轻人学习理解能力强的特长,探索“反向师徒”机制,“老带新”“新带老”相结合,大家互帮互促共同提高。近年来,该队7对师徒获评中心“优秀师徒”,2人在中国石化职业技能竞赛中夺得奖牌。

  强化执行力:管理尽在精细处

  “每一个工具入井前,都必须经过两道清洁工序。班前会严格按照11项规定流程执行,一个也不能少。”去年新入职员工林莹荃感叹,刚到作业队的时候,以为野外施工干的就是粗活儿,没想到很多细节都非常讲究。

  修井作业被称作“油气井医生”,与油气勘探开发密切相关。“如今施工难度越来越大了,管理标准越来越高了。”副队长蔡柏栋介绍,由于许多老井进入开发中后期,井筒、管柱腐蚀变形严重,井况越来越复杂,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大意,“宁可慢一点,也要保证施工质量。”

  多年来,“井深千米负责到底”成为该队一以贯之的行为准则。该队员工在完成工时任务量的情况下,还要按照完成工作质量好坏等进行量化打分,与每个月的绩效工资直接挂钩,让“上标准岗、干标准活儿”成为每个人的行动自觉。

  在采服中心,该队连续7年保持平均单井施工成本最低的纪录,连续9年资料录取准确率、道道工序合格率、施工一次成功率全部100%。

  汇聚向心力:好作风是带出来的

  修井作业搬迁频繁,员工每天在野外风吹日晒,施工环境艰苦,加上地下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困难挑战越来越大。

  “过去一口作业井平均工期为两三天,现在则四五天甚至数十天。”油田精神文明建设标兵获得者康锐表示,面对愈加复杂的工作环境,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带头干出个样子来,“说给员工听,不如做给员工看,好作风是带出来的。”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不管环境怎么变,要想永远争第一,干好活儿才是硬道理。”汪卫民表示,多年来,该队在队伍建设中始终注重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以“干部联系党员、党员联系员工、职工代表联系群众和创建红旗责任区”为内容的“三联一创”活动,每季度从政治素质、工作业绩等5个维度开展“五星党员”评比,让党员时时处处亮身份展作为。

  当第10面金牌挂上荣誉墙时,没有欢庆场景,该队反而召开了一场近期现场问题剖析反思会。“金牌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并不代表我们的工作尽善尽美,还要查摆不足,继续努力。”康锐的话,似乎在解答“金牌队”保持常胜的秘诀。

信息来源: 
2025-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