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实验“硬支撑”激活勘探开发新动能

  “日前,复兴地区侏罗系首个超千万吨页岩油探明储量顺利通过自然资源部评审。”8月16日,江汉油田地质实验室副主任张莉说,这项突破性成果背后,离不开实验技术团队实施的三大工程。

  今年以来,江汉油田地质实验室实施技术创新、平台升级、人才锻造三大工程,形成7项页岩油气特色技术,有力支撑红星、复兴等重点区块实现勘探开发新突破。

  双轨作战,破题攻关锻造勘探“强引擎”

  “我们前线科研团队驻守钻井平台近两个月,应用新研发的双筒交替运行含气量测试装置,将页岩含气量测试速度提升50%、体积计量精度提升31%,吴家坪组二叠系页岩含气量测试准确度提升25%,首次实现测试数据与产能的精准映射。”张莉说。

  今年,该地质实验室创新组建前线和智库双轨科研团队。前线科研团队驻守生产一线,构建24小时响应机制,运用移动实验室、快速检测装备等前沿技术,开展井场岩芯初筛和含油气量测试等工作,确保勘探开发数据的时效性与可靠性。智库科研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聚焦复杂储层评价、非常规油气等测试技术瓶颈,加大技术攻关力度,破解相关难题,支撑油田勘探生产。

  截至目前,前线科研团队高效完成红星、复兴等区块150余块岩芯样品含气性定量测试工作,建立实时同位素变化检测数据库,为勘探开发决策提供精准数据支撑。智库科研团队自主研发的“超长时效孔隙度测试技术”和“高含蜡页岩洗油技术”,在红星和复兴区块完成118块页岩样品孔隙度及含气饱和度参数测试,储量评估精度提升20%以上。

  筑基赋能,双轮驱动铸就科研“硬底盘”

  面对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的技术挑战,江汉油田地质实验室创新构建“双向流动+校企协同”双轮驱动机制体系,打造出具有行业示范效应的实验室运行新模式。

  率先启动“科研—实验双向流动”机制,建立课题导向、轮岗锻炼管理办法,分三批次组织100余名科研人员带着生产难题走进实验室,累计开放显微镜、场发射电镜等10类实验仪器500多个上机时段。全国劳动模范、江汉油田地质综合高级专家吴世强带领团队通过三个月的沉浸式研究,创新提出混积岩中找油气概念,成功实现江汉老区的勘探突破。

  对外搭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开展支部共建共创,搭建非常规油气联合交流平台,形成“需求对接—联合攻关—成果转化”闭环机制。双方围绕数字岩芯智能分析平台、超显微成烃生物识别技术等方面开展多次交流,有效助力江汉油田新区新领域勘探发现。

  目前,通过双轮驱动机制体系,已孵化省部级科技成果3项,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20余名,实现实验室成果即时转化、现场难题精准破解的良性循环。

  蓄势聚能,人才裂变催生创新“活水源”

  田静颖是2021年入职的大学毕业生,该地质实验室为她量身定制“双导师”成长计划,技能导师系统传授实操技能,科研导师指导岩相学分析与储层表征研究。

  依托“理论+实践”培养体系,田静颖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完成了主力层系储层全覆盖鉴定,参与编制的红星地区吴家坪组储层特征鉴定图版成为现场重要的参考资料。如今,她已成长为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独立承担科研项目,创新编制岩相划分方案,并成功破解新类型页岩表征难题。

  该地质实验室多措并举强化人才培养,以“技术+科研”激活创新“活水源”。对内广开实验大门,欢迎各单位人员联合攻关,提升基础研究与实验技能;对外“巧借东风”,聘请高校教授技术交流,提升科研和测试水平。推出“一人一策”博士专项培训,覆盖9大方向75项检测,根据博士科研任务,配备实验人员开展靶向研究,已有20多名博士、博士后参与其中。

  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勘探所博士王惠君说:“带着课题深度参与实验合作,在高效推动红星二叠系页岩储层评价的同时,自己的分析测试能力也大幅提升,我从此次专项培训中受益良多。”

信息来源: 
2025-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