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江汉油田:限流+后效射孔技术助推页岩气井产能提升

  “兴页L190-6-1HF井采用极限限流射孔技术,试获日产油106.6吨、气2.61万立方米,和邻井相比有明显提升。”8月15日,江汉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储层改造所副研究员易招波介绍。

  近年来,江汉油田持续攻关增产技术,在分段压裂中推广应用极限限流、后效射孔等优化射孔技术,有效提升了孔眼开启率,增强了裂缝改造效果,实现了单井产能的显著提升。

  在涪陵页岩气田开发初期,技术人员按照北美页岩射孔经验采用均匀射孔方式,每簇10~30孔,但井下电视测试发现,仅有约1/3的孔眼能够成功开启。技术人员研究发现,均匀射孔容易形成“优势通道”,导致压裂液流向特定区域,难以开启所有孔眼。“这就像交通分流,将压裂液比作车流、岔路口比作孔眼,如果一段路上岔路太多且条件差异大,车辆会被路面平整且宽的道路引流,导致其他岔路无车可走。”易招波解释。基于这一认识,射孔方式进入“限流射孔”阶段,孔眼开启程度得到明显改善。

  然而,技术人员在实践中发现,孔眼数量并非越少越好。过少的孔眼会导致施工压力激增,给地面设备带来安全隐患。经过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极限限流射孔方案,即在施工管柱的“趾端”,也就是压裂施工的第一段采用多孔数的射孔方式,后期根据施工中的压力变化,灵活调整后续段的孔数,寻找压力和孔数的最佳平衡点,尽可能让所有孔眼均匀“开启”,形成复杂人工缝网。目前,这项技术已推广应用20余口井,平均单井产量提升10%左右。

  面对页岩气开发降本增效的需求,涪陵工区自2022年起大力推行“瘦身井”。“瘦身井”主要指通过优化井身结构设计,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适当缩小井眼和套管尺寸,从而降低钻井成本的开发井型,根据埋深等情况分为Ⅰ型、Ⅱ型、Ⅲ型,每种井型的生产套管尺寸都不同。小井眼对射孔枪、桥塞等井下工具的尺寸要求更严格,为此,技术人员研发了适配不同尺寸套管的射孔枪、桥塞坐封工具及桥塞,形成了适配小尺寸套管的专用工具,丰富“瘦身井”配套射孔技术体系。

  此外,该油田推广使用后效射孔工艺,通过将穿甲弹的射流效应和热压弹的热压效应结合,实现后效体效应。“后效粒子在孔道内形成漩涡云团并引发螺旋式爆轰,这种独特的作用机制能够彻底清洁孔道末梢杵堵,形成末端开放的‘菜花状’裂缝。”技术专家介绍。红页3-2HF井应用后效射孔后,裂缝延伸阶段整体施工压力波动较小,更加平稳,试获日产23.8万立方米高产气流,比邻井高出近1倍。目前,红星地区使用后效射孔工艺技术完成了9口井57段的多级射孔施工,气井产量相比邻井均有不同程度提升。

信息来源: 
2025-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