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江汉油田:光热+多能互补助力绿色生产

  8月11日,江汉油田江汉采油厂广斜77井场上,油田首个“光热+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装置用两小时将储油罐油液温度由28摄氏度提高至50摄氏度,达到原油拉运油温要求,原油装卸顺利完成。

  油井多能互补储罐加热技术通过两排集热器,利用太阳能给储油罐加热,加热时间由8小时缩短为2小时,一次加热用电能耗由320千瓦时降为30千瓦时,大大降低能耗和成本。

  该技术由江汉油田创新联盟负责人张义铁带领技术团队攻关研发,通过“光热+空气源+井口伴生气低氮燃烧+电加热”等多能互补模式,力争实现油气生产清洁能源替代。

  团队优先选择光热作为热源,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存储至蓄热罐,系统运行时通过换热器对拉油罐内原油加热,太阳能不足以满足需要时,再依次启动低氮燃烧器和电加热设备。

  该技术原先主要用于稠油举升节能,创新联盟成员集思广益,在原技术的基础上升级拓展应用范围,将其用于边远站拉油点。

  他们前期以“光热+低氮燃烧+电加热”初步匹配江汉油田老区特有的应用场景,后续根据需要再集成空气源等其他技术。经过反复比对论证,技术方案敲定,在两个月紧张施工后,油田首个“光热+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装置示范项目成功落地。

  随后,团队经过一年时间的改良和试验,太阳能加热从原来通过电加热棒套管内水循环导热模式改为铜棒、集热槽导热模式,即使遭遇突发情况也不影响正常运行,项目技术路线经过优化后,更加适应江汉油区生产环境。

  6月19日,利用油井多能互补储罐加热技术研制的广斜77井“光热+多能互补”清洁能源装置试运行,相关参数正常,正式投入生产,标志着江汉油田光热运用示范初战告捷。

  张义铁介绍,该技术装置采用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实现能源系统的智能识别、智能选择参数、自动调控等功能,通过实施优化能源配置、提高多种能源利用效率及加强运维管理等措施,减少对单一能源的依赖,可以大幅降低油井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助力油田绿色低碳转型。

  截至目前,该技术应用已减少电耗4000多千瓦时。团队将跟踪技术装置运行参数,对其技术性、经济性进行总结,适时再引进空气源技术,对技术系统进一步集成,待条件成熟后,将优先挑选耗电量高的站点进行推广试验。

  近年来,江汉油田大力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助力降碳减排。在涪陵工区投入使用背压阀进站测试技术,实现气井边测试边进站生产,让原本放空燃烧的页岩气进入采气生产流程。今年以来,江汉油田已在涪陵页岩气田34口井运用该技术,累计回收天然气600多万立方米、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300多吨。

  在江汉老区,选择伴生水量最大的王场联合站,充分挖掘联合站余热资源,利用开展地面工程优化简化提效契机,应用“余热+光伏”技术提升电气化水平,代替现有加热炉及生产用电,推动生产过程化石能源消耗逐步由新能源替代,实现净零排放,每年替代天然气超30万立方米、消纳绿电800万千瓦时、碳减排4500吨。

  在清河工区,投用“一机双井”智能液压抽油机,通过双井能量互馈技术,储能缸将抽油杆下降时的动能转化为液压能储存,再通过双向液压泵驱动另一口井的抽油杆上升,实现能量循环利用,避免空抽损耗,实际节电率在30%以上。

信息来源: 
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