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慧眼”穿针引线 “精准”激活气井

  7月20日,群山掩映下,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下部气层井焦页88-4HF井正在进行第16段压裂。考虑到与邻井焦页69-3HF井距离较近,在设计之初,技术人员确定了适度改造的方法,避免出现压窜现象。

  立体开发井网密集、井间距小,井眼碰撞、压窜风险大。江汉油田持续加大技术攻关力度,形成针对立体开发区的精准压裂和智能地质导向等技术,确保新井安全高效施工,并增大对老井的正面影响。目前,595口立体开发调整井已成为涪陵页岩气田稳产的主力。

  在“地下迷宫”精准绕行

  7月17日,在涪陵页岩气田地下3000米的岩层迷宫中,一场精准穿行“战役”正在上演。焦页4-Z5HF井控制室内,技术人员轻点鼠标,控制地下钻头前进、转向、侧移,在10口邻井构筑的“雷区”完成高难度“穿针引线”,精准在目标层穿行。

  这种精确到厘米级的操控,在涪陵页岩气田很常见。随着立体开发井增多,地下井网织得更密,井眼之间最近的平面距离仅有3.51米,碰撞风险极高。地质导向被称为钻头的“眼睛”,为了让钻头在地下井网密集区安全快速穿行、绕开障碍,智能地质导向技术应运而生。

  江汉油田油气产能建设管理中心整合多方技术力量,构建智能地质导向平台,在平台上不仅可以看到气井的钻井日进尺、井深、层位等实时参数,地下两三千米的地质结构也立体清晰地呈现,就像给技术人员装上了一双能透视地层的“慧眼”。

  “平台能够精细刻画地下地质模型,技术人员能远程精确指挥地下钻头钻进。”该中心技术管理室副主任叶鑫介绍。该平台集成了随钻数据远程传输、地质导向建模、多井对比、工程预警、三维可视化等多个模块,不仅能实时传输和管理钻、测、录井数据,还具备随钻评价、轨迹预测和模型校正等功能,实现轨迹精准调控。

  在实际作业中,技术人员依托智能导向平台,收集测斜数据,利用智能防碰软件设定最小防碰警告值,通过防碰绕障技术精准控制轨迹,同步开展空间距离扫描与强磁岩性与磁通量监测,确保钻头在密集井网中精准穿行。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应用56口长水平段井。

  精准压开“夹心饼干”

  前不久,焦页90-5HF井压裂至第10、19、25段,邻井焦页89-3HF井、87-5HF井的井口压力增长超过3兆帕,系统发送报警短信,技术人员当即决定采取中途停泵+二次暂堵+降排量的方式,既保证施工正常进行,也减少对邻井的负面影响。目前,焦页90-5HF井压裂改造后最高日产气9.5万立方米。

  页岩气储层须经过压裂改造才能形成气体流动的“高速公路”,改造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气井产量。然而,立体开发井多是部署在井网密集区,地下人工压裂缝多如“蜘蛛网”,给新井压裂带来大考验。

  “老区上部、下部气层资源都‘吃’了,现在主要打中部气层井,上下都有井,就像‘夹心饼干’,新老井之间非常近,最近的平面距离80多米,纵向只有五六米。”江汉油田工程技术管理部储改工艺室副主任游园说。新井压裂时缝网容易与邻井缝网连通,造成能量流失,影响新井压裂效果的同时液体窜到邻井还会造成邻井水淹、出砂。

  面对新情况,精准压裂成为必然选择。依托“透明”气藏模型,技术人员可以清楚了解邻井人工缝网走向、储层改造效果、每个小层开采情况、剩余气分布,在立体缝网中有的放矢,最终形成“适度改造-精准改造-强化改造”精准压裂设计体系,明确每一段的压裂规模、设计参数,最大程度释放产能。

  同时,技术人员开展簇数、排量、规模等工艺参数缝网模拟分析,建立精准压裂模型,优选缝网形态与剩余气匹配且满足效益开发的工程方案。压裂过程中通过现场分析与动态调控,实现精准压裂,确保新老井缝网“通而不窜”,形成“刺猬”效应。

  “老井缝短,我们就扩大改造体积,反之则以近井改造为主或放弃改造。”游园说。通过交错缝网,不仅减少对老井的负面影响,应力传导还让老缝张开,重新疏通形成气体流动通道,提高老井产量。

  焦页81-10HF井有两口邻井,其中,第11~12、14~20段和老井距离较近,且老井改造规模较大,压裂以近井改造为主;第2~10段距邻井较远,压裂以扩大改造体积为主。最终,该井压裂改造试获日产气24.52万立方米,对老井影响也以正面为主。

  通过多种方式,气田立体开发区井间正面受效不断提升。目前,气田已实施的开发调整井中对邻井压裂受效234井次,新、老井协同正面受效率达87%,压裂受效后平均单井增加可采储量3000万立方米。

信息来源: 
202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