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绿色施工助力地肥水清粮丰

  3月10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春光明媚,翠色满山。在焦页4号钻井平台,员工铺好防渗膜,并在转盘下方安装导流槽,避免泥浆飞溅。不远处,重庆市涪陵区焦石镇村民正在进行农田增肥工作,马上就要播种玉米了。

  涪陵页岩气田位于武陵群山之间,是江汉油田开发页岩气的主战场,也是长江经济带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区。江汉油田坚持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采取减少耕地占用、高效治理固废、悉心呵护水源等措施,全力开展绿色施工,助力地肥水清粮丰。

  坚持井场集约化

  减少耕地占用

  “山区石多土少,当地人惜地如金,连石头缝隙间的土地都要用来种地。”3月8日,该油田产建管理中心地面管理室副主任罗军说。

  在钻井平台选址和管线开挖时,江汉油田要求施工队尽可能避开耕地。

  “在红星区块建设中,一段输气管道要穿越10多亩的耙耙柑林,为保护这片高价值经济作物农田,我们和施工单位多次实地踏勘、论证,最终选择为耙耙柑林绕路铺设管线。”罗军介绍。

  开展平台设计时,他们采用“丛式井”设计、“井工厂”施工模式,即在满足地面、钻井等施工条件并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已进行采气的老井场资源,最大限度地进行井场组合,对老井场进行新钻、扩边、加密布井等。在不开新井场、不修新路的情况下,完成新的产能建设计划,大幅减少土地征用面积。

  在老井场新开发时,编制“地上+地下”一体化合作开发体系,探索实践多站同管集输流程,形成井集中、管同用、线同沟施工模式。科学分析防火墙荷载,形成集清污水储存和天然气放喷燃烧功能为一体的合建池,单平台最多布井21口,平均单井土地征用面积节约30%。

  高效治理固体废物

  护好一方“净土”

  一直以来,江汉油田按照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原则,加大对钻屑等固体废物的污染防治工作力度。

  污染防治,控“源”先行。该油田自2022年起大力推行“瘦身井”钻井技术,即科学缩小钻具、井筒及套管尺寸,节约材料费用,减少钻屑产生。“井筒‘瘦身’后,井眼变小、钻屑变少,且钻后固体废物处理费用也显著下降。”该油田产建管理中心钻井管理室主任代永波说,“我们还推行钻井现场使用负压振动筛,相比使用前,每百米钻尺可减少钻井废弃物30%至40%。”

  在积极控“源”的基础上,该油田优选固废回收和处理单位,采用集中收集、专业转运、定点存放、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建立专业钻屑回收利用站,全面实行钻屑无害化处置,处理后的钻屑含油率在3‰以下。目前,该油田固体废物集中回收率、无害化处理率均达100%。

  珍视水源

  保护农田灌溉体系

  涪陵页岩气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表水系丰富,溪流多、暗河多、溶洞多,且四通八达,往往一条无名的小溪或地下溶洞会与当地农田灌溉体系相连通。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施工对水源的保护。

  井位部署时,研究人员对地下100米内暗河、溶洞的分布情况进行精确勘测,宁可多绕远路,也要避开暗河、溶洞等地区,避免破坏水源。在为焦页81号西平台井位选址时,技术人员发现这个平台离当地一级水源地——后沟水库和丰收水厂很近,果断将这个平台3口井挪至山体的另一侧下方,直线距离平移540米,妥善保护了当地水源。

  开展管道穿越工作时,尽量不使用挖掘机、推土机等大型作业装备,而是选择人工精细挖掘,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管线穿越河道时,采用整根管道穿越,设置稳管桩,避免金属接头,为今后管线安全环保运行打下基础。

  钻井时,他们在浅层地段100%采用清水钻进,保护地表水系,全程利用表层套管、技术套管,对井筒和土地严格进行物理封隔,套管和土地之间采用高性能水泥固井,水泥均返至地面,确保不污染地下水源。

信息来源: 
2025-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