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江汉油田:监督融入“大上游”一体化协同

  位于涪陵页岩气田白涛区块的焦页77-5/6HF井组,是江汉油田2024年的“示范井”工程。“过去,白涛区块钻井周期最好成绩是52天,而两口‘示范井’钻井周期分别为32.31天、39.23天,较设计节约21.69天、13.27天,创造了16项施工纪录。”回忆起施工历程,江汉油田高级专家周涛满是自豪。

  “示范井”里做示范,除了工程技术迭代升级,监督工作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示范井”不仅充分贯彻了集团公司提出的“以甲方为主导,以监督为核心”方针,而且是监督工作融入“大上游”一体化协同的生动写照。

  围绕“大上游”一体化协同,江汉油田石油工程监督从组织构架、管理模式到业务重心,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融——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2024年5月,江汉油田远程监督业务阵地前移,从千里之外的武汉搬迁至涪陵。地理位置的变化,带给技术监督中心生产安全部主任梁涛最直接的感受是与产建各方的线下交流工作明显增多了,“包括每天上午的复杂故障分析会,也是由我们牵头,组织油田一体化工作组、工程建设等单位共同研讨”。

  位于李渡基地4楼的技术监督中心涪陵集中办公区,每天的晨会,各类气田产建最新信息在这里汇聚,各种思路观点交流碰撞之后,形成一道道新指令,分发下去。

  “每一个施工现场、每一道作业工序,上级决策和规章制度能否有效落实落地,监督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及职能定位,该中心负责人表示,石油工程监督既是前期方案设计的参与者,又在具体承接、监督执行上扮演重要角色。

  一体化理念下,监督一体化模式迈出第一步。一体化之前,江汉油田、工程公司及经纬公司在涪陵地区共有8个监督管理部门,每家施工单位都有自己的监督队伍。搬家之后,该中心整合“大上游”监督力量,成立现场督查、远程监督和驻井监督一体化团队,建立一体化联动运行机制,打破监督中心、一体化专家组和现场的信息壁垒。

  重构监督组织运行模式,对过去在钻井队工作了10多年的远程监督丁锐来说,是又一次与曾经的小伙伴并肩作战。他觉得,优势互补是监督力量整合之后最显著的变化,“HSE监督熟悉安全操作规程,我们熟悉信息化平台应用知识,大家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收获很大”。

  一体化督查新模式,同样受到基层热捧。每口井的钻井施工涉及3个开次的开工验收。过去甲乙方的督查组分别组织验收,意味着钻井队要准备6次迎检。现在一体化督查组整合双方资源,开展联合验收、巡井督查,为基层减负的同时提高了生产运行效率,受到了钻井队的好评。

  一体化协同,难在一体。从队伍整合到磨合、融合,让“不在一个锅里吃饭”的各方思想同向、目标同向,绝非易事。

  “毕竟管理模式不同,所以思想观念不同。”该中心负责人坦言。他们围绕“一体化怎么干、监督怎么办”开展全员大讨论,引导大家切实转变观念,同时发挥党员骨干示范带动作用,专家全程跟踪指导重点工程,建立一体化信息沟通机制3项,重构技术监督制度11项、流程24个,为监督一体化顺畅运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监督一体化搭建了一个彼此换位思考、相互理解的平台。“工程单位参与监督工作后,思想观念发生很大变化,彼此信任感明显增强了。”梁涛说,他们把工程单位技术部门也纳入一体化运行机制,破解“县官不如现管”的问题,推动各项决策落实落地。

  管——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在焦页2号平台,27台压裂车一起轰鸣,响彻山谷。

  “焦页2-Z6HF井正在进行第15段压裂施工,压力80兆帕,加上4支队伍交叉作业,安全风险极高。”承担施工任务的江汉油田井下测试公司西南工区副经理金学诗用“压力山大”形容当下的心情。

  安全工作始终是石油工程建设的头等大事。“关键在人,重点在现场。”与监督工作打了多年交道的周涛说,“如何把决策贯彻落实到每一个施工现场、每一道作业工序,坚决执行不打折扣,就是监督的职责所在。”

  在作业现场,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三部员工王锐带领一体化督查组认真检查每一个施工点,与现场监督交流管控重点。“监督好才能保证落实好。”他说,施工现场存在盲区、死角,远程监督无法替代现场监督,但远程监督24小时不间断的优势又是现场监督的有效补充。一体化督查正是通过各专业优势互补,形成整体监督合力。

  构建监督一体化新模式,新的问题随之出现:各单位的管理模式、监督标准、工作要求都不一致,“怎么管”成为矛盾焦点。

  江汉油田技术监督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将石油工程相关标准、油田和中心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整理,建立标准库,制定钻井、试气等现场检查及钻井各开次、试气压裂一体化验收细则,形成了检查、验收、考核等七大类标准,指导性强、易操作,确保“谁来了都这样干”。

  监督力量整合后,如何强化现场执行力?该中心健全完善相关工作流程、质量评价制度及其他验证机制,着力做好监督的“再监督”,提升岗位责任心和履职能力。他们结合钻井“7+1”重点作业环节,建立了旁站项目预报机制,现场监督每天对次日旁站项目进行预报,专业部门每天安排专人进行视频回放抽查,验证现场监督履职情况;远程监督方面,探索推行监督工作积分制度,每天梳理远程监督发现的各类问题,进行阶梯式量化积分,对不能满足工作要求的人员进行清退,实现了人员“能进能退、能上能下”。

  “过去大家觉得只要提报问题就行,数量越多越好,现在更加注重问题的有效性,避免错判误判。”丁锐说,“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迈进,对监督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了。”

  标准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严,违章现象为何仍有发生?这成为甲乙双方共同思考的问题。

  “石油工程行业人员流动性强,培养一名成熟操作人员不易,罚款、待岗甚至下岗只是一种管理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一部主任于泮龙说。一体化协同让监督工作从乙方的视角出发,在做好现场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帮扶措施,明确提出了基层检查“三不提”要求,即没有标准依据的不提、吹毛求疵的不提、无法帮助现场整改的不提。

  通过不断努力,施工单位逐渐改变了监督工作“找碴、罚款”的刻板印象,态度从反感抵触到热烈欢迎,更好地促进了现场管理水平提升。

  拓——从“不出事”到“干好活”

  远程监控室内,来自经纬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对“经纬智汇”钻井优化系统进行应用推广试验。

  “我们作为牵头单位,与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经纬公司组建了24个人的科学钻井支撑团队,一体化推进钻井优化系统研发应用。”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二部主任程红萍说,“示范井工程焦页77-5/6HF井组大获成功,‘经纬智汇’钻井优化系统同样功不可没。”

  “钻井施工为何要频繁优化?归根结底,是对地下情况认识不清、技术工艺不配套,很多时候只能凭经验办事。这就好比中国人炒菜,火候、调料全凭个人把控。”程红萍介绍。2024年以来,江汉油田加快推进钻井施工智能化建设,把个人经验转化为科学决策,从参数设置到钻具选型,结合地质特征,为优快钻进提供最佳的“组合套餐”。目前,经纬公司开发的系统已应用15口井,井段平均提速32.3%、节约周期12.5%。

  “油公司模式的核心是‘管理+技术’,有技术才能当好监督。”该中心负责人说,石油工程监督作为油田质量、安全、环保卫士,必须牢固树立“监督也能创效”理念,在保证安全环保不出事的前提下,强化源头参与,把施工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追求“不出事”向全面“干好活”延展,做强专业技术支撑。

  苦练内功、以“技”制胜,石油工程监督业务重构跑出了“加速度”。“2021年引进的石油工程监督平台,当时只有钻井模块,近年来,我们与信息中心一起开展压裂试气模块开发应用,多参数预警让施工单位少走弯路、提高生产效率。”该中心石油工程监督三部主任李孟阳说,“一体化模式下,要改变乙方对监督‘查违章’的单一印象,唯有不断增加技术含量。”

  “目前钻井液主要是水基和油基,我们刚刚与工程院合作,共同立项‘卤水钻井液应用研究’,同时与四川大学合作,计划引进‘五保取芯’技术。”该中心负责人坦言,如今石油工程监督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了。

  “管得宽”的背后,“干得好”才是硬道理。以一体化理念为指引,石油工程监督重构之路越走越宽广。

信息来源: 
2025-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