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化报】立体开发让气田资源“颗粒归仓”

  6月1日,江汉油田涪陵页岩气田焦页45-Z1HF井放喷测试获日产14.54万立方米高产气流,这是涪陵页岩气田第384口立体开发调整井。得益于立体开发模式,该气田整体采收率提高到23.3%,相比2013年开发初期翻了一番。

  多年来,江汉油田积极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围绕提高采收率持续攻关,建立国内首个页岩气立体开发模式。截至目前,该模式应用于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和白马等新区块,立体开发调整井产量占气田产量近60%,三层立体开发区块最高采收率近50%。气田开发以来,累计产气661亿立方米,今年以来产气超30亿立方米。

  时间回到2017年,当时涪陵页岩气田焦石坝区块稳产3年后,产量开始下降。科研人员在开发新区的同时,把目光再次投向焦石坝区块——“这是油气资源最富集的老区,还有没有进一步挖潜的空间?”

  “过去,我们把焦石坝区块89米厚的页岩当作一套气层来对待,认为对下部气层进行压裂改造,就能一次性‘撕’开岩层,把资源全部‘吃’到。”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天然气开发所所长刘莉说,但深入了解国内外相关技术、部署分层开发评价井后,科研人员改变了原有认识——89米厚的页岩不同部位应力存在差异,以往压裂没有改造到的地方仍有剩余资源。

  “假设油气资源在一栋楼房里,过去只把一楼房间的开采了,但一楼的过道和二楼、三楼还有很多资源尚未开采。”刘莉形象地比喻道。在新认识指导下,江汉油田把过去开发“一层楼”,变成立体开发“三层楼”。

  然而,与北美地区“多套多层”立体开发模式相比,焦石坝区块由于开发层系无明显隔层,“单套多层”分层开发难度很大。为此,科研人员通过探索攻关,于2019年部署了国内首个页岩气三层立体开发评价井组——焦页66号扩井组。该井组的成功试采验证了国内页岩气立体开发新模式的可行性。他们乘势而上,加快部署立体开发调整井。

  应用立体开发模式需要精准描述剩余气的分布情况。涪陵页岩气田目前有800多口老井,剩余气的分布情况每天都在变化,精准描述难度很大。“就像把珍珠、大米、红豆撒在3000多米深的地下,再把它们找出来。开始的时候,好多人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刘莉说。

  科研人员强化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气精细评价关键技术攻关,通过建立三维可视化井组剩余气模型,基本摸清焦石坝区块剩余气平面分布特征,并针对不同井网条件和剩余气分布特征部署立体开发调整井,实现焦石坝区块上部、中部和下部气层同时动用。

  由于在同一平台多批次部署气井,地下井间距持续变小,碰撞风险增大。为此,江汉油田开展防碰绕障技术攻关,加强工程地质一体化,密切跟踪地质和工程参数,制定旋转地质导向和轨迹优化措施,保障钻头安全精准地穿行目的层。

  目前,除了焦石坝区块,白马等新区也实现立体开发模式初步应用。下一步,江汉油田将持续迭代优化立体开发模式,逐步向复杂构造区、深层区推广,通过精细管理、整合资源进一步降低成本,努力实现页岩气储量动用率、采收率、收益率最大化。



信息来源: 
2024-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