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江汉油田涪陵工区焦页10-1HF井使用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进行检管作业。
“在涪陵检管作业中,为了提高油管通径效率,我们应用3D打印技术,成功研制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每口井的检管工效由原来的8人8小时缩短至2人45分钟,实现了当天搬家、当天下管的既定目标。”江汉油田首席技师吴继农介绍,“今年,我们做了很多技术革新,全自动油管内径检验规的成果还代表湖北省参加了大国工匠创新成果展览。”
这是江汉油田采服中心集智攻关提高作业效率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该中心整合各专业力量,突出现场重点难题攻关,加强技术人才建设,各种工艺应用510井次,作业时间较改进之前减少了8590小时,单机施工周期节约10.2%,降低施工成本1606万元。
打破壁垒,整合专业技术增力量
“只有打破工种间的壁垒,强化不同岗位之间的衔接配合,整合专业技术力量,我们的技术创新之路才能走得更宽更远。”采服中心技术中心副主任唐伟是这样理解的,江汉油田首个群众性创新创效联盟也因此诞生。
该中心以吴继农创新工作室为龙头,联合其他5个创新工作室、全中心200多名技术骨干,组建创新创效联盟,开展集智攻关。
为加快修井设备自动化步伐,该中心引进7台自动化修井机、20多台撬管机。“由于江汉油区的井口普遍偏低,自动化设备起初‘水土不服’,联盟的各专业技术骨干一起动手,制作了组合式操作平台,满足了现场生产实际需求。”吴继农介绍。
作为油气生产的服务保障单位,该中心目前有3大类20多个专业。“过去有革新点子,需要多专业配合完成的时候,运作起来特别麻烦。”提起以往的创新运行模式,创新创效联盟成员陈杰颇有感触。
得益于创新创效联盟,今年,该中心各专业施工成功率、优质率持续提高,老区瓶颈难题得到有效解决,提速提效显著,部分单井施工工序作业效率较以往提升50%以上。
聚焦现场,攻关技术创新解难题
11月13日,涪陵页岩气田焦页189-1HF井施工现场,在采服中心创新创效联盟助力下,施工人员一次性打捞出落在井下的通井工具串。这是该中心科技创新项目“伸缩式捞筒及操作方法”在涪陵工区的首次应用,为气井尽快复产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该中心聚集生产一线难题,加大攻关力度。今年2月,创新创效联盟成员一行5人赴清河经理部,通过专题座谈、现场参观交流、实地考察等形式,对清河采油维保队等5个基层单位开展了专题调研,共收集20项技术难题。截至目前,其中16项已有解决方法和建议。
“主要是针对采油气工程领域亟须解决的各类难题,不再拘泥于科研立项程序,以更加务实的运行模式,攻关现场难题。”唐伟介绍,“今年,我们主要针对精细长效注水、储层改造与保护、快速修井技术等3大类型7个项目进行攻关,包括井下液压倒扣装置研制、液压增力打捞研究、可操作机械化技术等。”
制订计划,打造技术人才新梯队
“我参与研发的‘井下油管电动切割工艺的研究应用’项目获得油田‘工匠杯’二等奖。”罗居森特别兴奋,自己参与的项目竟然获了奖。2020年,罗居森大学毕业后,来到采服中心江汉测试站担任技术员。他对技术革新感兴趣,便通过自学钻研和到项目组锻炼,参与项目研发,编制PPT,很快成长为技术骨干。
“这两年新入职的53个大学毕业生,为中心注入了新血液、新活力。我们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制订培训计划,让他们参与项目研发,帮助他们早日成长成才。”该中心组织人事部负责人周川江介绍。
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引擎。采服中心通过班组跟班劳动、基层大队熟悉流程、机关部门了解业务的“三级轮训”模式,采用导师带徒、内训外培、参与科技项目研发等方式,为新员工搭建成长平台。该中心新员工杨岩参与研发的“高效取驴头销器的研制与应用”项目,获得全国能源化学地质工会创新成果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