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3D技术,在江汉油田采服中心已经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日常。“培养掌握三维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人才,是技能人才未来的发展趋势。”7月3日,该油田首席技师、采服中心创新创效联盟带头人吴继农向记者介绍,通过理论学习、现场操作,他已经带出8名数字化技能人才。
随着信息化、数字化工作不断铺开,掌握数字技术逐渐成为技能人才的必备基础技术之一。江汉油田针对数字化技能人才缺口,依托创新工作室,发挥“头雁”优势,以一带多、多帮多的形式,全力打造数字工匠“雁阵”。
选典型,发挥“头雁”优势
“信息化工作铺开后,工作内容发生变化,以前需要人工现场值守、抄录数据,现在变成自动化、无人化记录,设备的结构、原理也不一样。面对巨大变化,原有的操作技能怎么适应信息化工作方式、智能化设备设施?”“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张义铁说。
同样的困惑,吴继农也有。井口自动化设备增多,3D打印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技能人才如何高效掌握数字化技术,服务油气上产?
新形势下,打造信息化、数字化条件下的高技能人才,是油田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江汉油田以创新工作室为依托,选取张义铁、吴继农、刘建华等在信息化、数字化领域经验丰富、操作技能水平较高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标杆示范,充分发挥典型引路和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数字化高技能人才。
熟练掌握信息化技能的油田级技师刘建华是江汉采油厂推出的典型,他在自己不断提升技能的同时,也通过信息化应用案例分享,教会更多技能人才掌握智能化、自动化设备的结构、原理和操作方法。
一对多,打造人才梯队
“螺纹要先画螺旋线,再画牙型角,然后扫描切除……”6月15日,在采服中心创新联盟工作室,吴继农为郑俊才、程汉生等5名技能人才进行3D制图培训。
作为一种数字化制造技术,3D制图是数字工匠必须掌握的技能。为此,吴继农定期组织一对多教学,手把手带徒弟,并把培训融入创新课题,让徒弟在具体实操中学技能,培养一批相对成熟的第二梯队数字化技能人才。
“跟着课题在干中学,他们可以更快掌握新技术。”在做自动化井场配套装备时,吴继农带着徒弟一起画图,应用3D打印技术做构件。
油田技师、采服中心员工郑俊才跟着吴继农学习进步很大,已能够很好地将3D打印技术应用到创新创效中。自动翘管机是试油作业的自动化装备之一,能够减轻员工劳动强度,但在使用中,因滑道不顺畅存在施工安全风险。郑俊才领了课题后,用3D技术开展滑车设计工作。“把想法画出来,再在三维动图上试效果,很快就能完成设计。”郑俊才创新的滑车已经逐步推广使用。
目前,像郑俊才这样能够熟练运用3D技术的第二梯队技能人才,该中心已有5名。
多帮多,裂变形成“雁阵”
利用信息化实现油井出液自动化控制,是江汉采油厂广华采油管理区员工仲锐最近在攻关的新课题。“以前对信息化了解很少,现在不仅能给班组员工进行信息化培训,还能自己做项目。”说起进步,仲锐很有成就感。
面向基层员工,提升信息化、数字化应用能力,打造一支数量多、能力强的数字工匠队伍,是江汉油田数字化技能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江汉采油厂发挥“头雁”技术优势,通过创新联盟培训带动技师队伍信息化操作水平提升,再发挥技师队伍智慧攻关和批量带徒的“能人效应”,多帮多,向下延伸信息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触角,提升基层员工信息化操作水平,形成数字工匠“雁阵”。
“我们把基层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放在信息化现场应用上,从工作中找不足,再针对现场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攻关。”张义铁说。基层员工在对信息化现场应用的优化中,既解决了存在的问题,又提升了信息化技能水平。
目前,该厂有近200名基层员工具备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所需的业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