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拖12斜-1井作业施工中,江汉油田采服中心应用“电缆+快速修井作业技术”,较常规作业节约时间27%。该项目由采服中心、工程院、江汉采油厂的7名技术专家联合攻关,目前已应用29井次,平均提高作业时效30%。这是该油田跨单位、跨领域集合优秀技术人才联合攻关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江汉油田深入实施人才强企、创新驱动战略,强化引才聚才、实行多元培养,打造良好环境,引进在站博士后18人、高校毕业生767人、成熟人才42人,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9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3项,人才创新活力持续激发。
平台引才,提升科研创新实力
江汉油田聚焦油气勘探开发需要,以平台引才聚才,坚持战略部署到哪里、人才队伍就布局到哪里,科技创新到哪里、引才聚才就跟进到哪里。精心打造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16年以来,引进18名博士后进站,7人扎根油田。该站是湖北省内首个第一次参评就被评为全国优秀等级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现在,油田勘探开发对象由常规向非常规转变,页岩油气开发已经成了引才聚才的主阵地。”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张柏桥说,“油田通过开放式科研引才,在推动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一流科研人才。”
涪陵页岩气田开发之初,面对国内无成熟理论和成熟经验借鉴、技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实际情况,江汉油田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采取“揭榜挂帅”方式,深化与国内7名院士、13个专家团队合作,开展前瞻性、理论性、基础性研究,跨学科、大协同联合创新攻关,突破了一系列页岩气开发技术瓶颈。
“从合作攻关到自立更生再到创新创造,我们用10年时间实现了从零起步到跨越发展,培养了自己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江汉油田副总地质师、页岩气开发领域首席专家刘尧文见证了涪陵页岩气田十年引才攻关、创新发展的全历程。
多元培养,打通人才成长通道
今年初,江汉油田组织成立跨专业团队,开展涪陵页岩气田低效井治理。工程院青年科技人员孙志扬主动请缨,带着科研团队来到涪陵大山深处攻关,截至11月底,治理低效井69口。
青年是油田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江汉油田推行科技人才一体化集中管理,公开招聘、划转科研人员191人,纳入研究院、工程院多元化集中培养,通过建立专家导师制、承担高层次课题攻关、参与技能竞赛、实行技术人员与生产现场人员双向交流等多元化培养方式,让青年人才成长之路越走越宽。
“导师带徒结对、各类高层次技能竞赛,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水平。”研究院青年科技人员姜宇玲,与郑爱维、陈学辉等院领导专家结成师徒,开展页岩气建模数模一体化技术攻关,在油田第三届“工匠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一线是人才成长最好的老师。该油田以“千名干部下基层”实践锻炼为抓手,推进管理人员并轨培养、轮岗交流、挂职锻炼,1000多名机关干部重新“回炉”跟班顶岗,在抓生产、保安全、促发展中发挥作用。当前,油田各类人才队伍梯次培养链条日趋完备,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人才队伍正在快速成长。
联盟攻关,激发创新创效活力
打造人才建设高地,关键是搭建人才作用发挥平台。
围绕数字化智能化油田建设,江汉油田积极构建科研体系,组建跨专业、跨单位科研团队,实行“大兵团”联合作战。打破厂院壁垒、专业壁垒,整合油田采油气领域专家资源,实现跨单位联合、跨领域合作,走出了一条联盟攻关的创新之路。
目前,江汉油田已组建科研专家团队41个,瞄准科研前沿、基础研究,聚焦生产急需、技术瓶颈,开展课题联合攻关。采油气工程技术专家联盟集中124名专家和技术骨干,承担精密化瘦身、蓄能体积压裂、“增压+”复合排采等29个新技术试验课题。20个课题已现场推广应用,创效2000多万元。
技能人才是基层一线创新创效主体。江汉油田坚持务实创新,集聚高技能人才,开展联合攻关,着力打造集技术创新、素质提升、成果研发、推广应用于一体的新阵地。
2021年10月组建成立的张义铁创新联盟,先后完成技术创新成果47项,提出增产增效措施20余条,为企业降本增效1000多万元。“我们技术工人的根要扎在生产一线,作用要发挥在解决现场难题上,立足岗位为企业创新创效。”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集团公司技能大师张义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