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孤岛”变通途——油田数字化转型跑出“加速度”(上)

  编者按:信息化建设步履铿锵,智慧油气田渐行渐近。油田正全力朝着建成“一个新型数据资源中心、一个云技术支撑平台、六大主营业务数字化应用”的“116”工程目标阔步前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请看记者采写的报道—— 

  “今天,油水井开井4464口,井口日产油3247吨,环比昨天上升5吨,较去年同期上升40吨。”11月11日,油田开发管理部副经理莫云亮登录油藏管理平台,油田所有油水井生产现状与变化情况一目了然。而就在不久前,莫云亮如果想要了解油田整体开发情况,得分别登录江汉采油厂、清河采油厂等各个采油厂的系统进行查询,把相关数据导出来,再自己计算,如果想要知道跟去年的同期对比,那就更要下一番功夫。“便利来自于油田把原来分散在各个采油厂的数据整合在了一起。”莫云亮说。

  为加快油田数字化转型,满足“大运行、大科研、大监督”的业务发展需求,油田加强信息化建设顶层设计,全面开展数据治理与赋能实践,建设基于EPBW的数据资源中心,推动数据管理从过去独立应用、各自为政向集成共享、协同工作迈进,把万千“孤岛”打通连接,铺就一条信息通道的高速路。据总部今年三季度 “星旗榜”通报,油田信息化工作在上游企业中摘夺桂冠,获总部“星旗榜”第一,这是今年以来信息化建设第二次在总部“星旗榜”挂星。 

   “孤岛林立”造成“壁垒重重” 

  油田的信息化建设虽然起步较早,但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一直是各自为政,各业务、各单位因需而建应用,因应用而采数据。

  此种建设模式,数据分散、储存在一个个数据库里,一个应用系统对应着一个独立的数据库,之间没有互联互通,也无法共享,有时即便两个应用某些模块需要的数据是一样的,也需要分别采集、录入。这造成不光整个油田的数据是割裂的,就是一个单位内部也是如此。像江汉采油厂,不同时期前前后后建了含水率数据系统、月度数据库处理系统、动态数据查询系统等大大小小的开发类应用系统十几套。技术人员要想了解一口井或一个井组的各类数据,得分别登录各个系统,系统之间可能用户名和密码还不一样。可以说是“烟囱林立”“孤岛遍地”。

  “这非常不利于数据的一体化分析以及一体化管理。”信息中心大数据部主任常国栋说,“经济学中有一个二八定律,借用在我们的工作上,就是80%的时间在找数据,20%的时间在分析数据,本末倒置了。”

  如何让数据能跑起来,首先得有顺畅的传输通路。集成应用系统只治标不治本。为彻底打破数据库之间的“壁垒”,油田改变以应用建数据的模式,以EPBW为基础,建设油田统一的新型数据资源中心,变“各自为政”“自采自用”为“统一部署”“系统谋划”,为油田数字化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 。”

  “数据资源中心就好比一个数据池,油田各单位、各业务采集的所有数据都汇聚在里面,这个数据池是共享开放的,各个应用系统需要什么数据,从这个数据池自动抓取相关的内容。”常国栋比喻道,这种管理模式,数据源头是唯一的,数据和应用系统之间是“松耦合”式的关系,可实现“一人录入多人享用、一次录入终身受益”,切实发挥信息化、智能化优势,提高数据管理效能。 

  双管齐下全力脱“孤”    

  建数据库容易,建好数据库绝非易事。

  “必须全、快、准。”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路智勇介绍说,全就是单井全生命周期管理,所有关键核心数据要做到应有尽有应采尽采;快就是要迅速,一口井钻完、测完、作业完,相关数据要及时录入;准就是数据要准确无误。只有满足了这三个要求,数据库的价值才能真正发挥出来。

  “这个工作量是巨大的。”常国栋说,油田有8962口油井,一口井的关键核心数据就有几十项,这么多年这些井产生的数据可以说是海量。一方面要将原来分散在各个系统里的数据迁移到新的数据库来,另一方面要查找纸质资料,将一些缺失项补录进去,仅江汉采油厂就有100万张纸质资料要一一扫描入库。“就是迁移也不是简单的拷贝那么容易的事,原来每个单位建立的系统格式不一、规范不同,就好比同一种工具,有的这样命名,有的那样命名,现在要放到一个数据库里,就必须标准统一。”

  为加快推进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油田整合各单位原来的服务器与数据库,切断退路,破釜沉舟;油田层面成立数据治理领导小组,建立“日督导—周通报—阶段排名”的数据管控机制,明确 “历史数据补欠账、增量数据不欠账”“以用促建” 的工作思路,双管齐下全力消除数据孤岛。

  江汉采油厂、采服中心等单位抽调专人成立数据补录小组,快马加鞭推进补录进度;信息中心对每项补录业务数据表提供标准化模板,建立各业务数据表之间的逻辑关系,提高补录质量。对于实时产生的增量数据,引进数据质量管控平台开展多维度数据质量监控,变数据人工检测为自动统计分析,提高检测效率;加强考核管理,建设人工不干预数据结算系统,采取数据录入质量与结算挂钩的方式,敦促油田二级单位及为油田提供工程技术服务的乙方单位及时将数据录入。

  “如果早上8点前,基层人员还没有将前一天的生产数据及时录入系统,系统会自动监测到,单位和个人就面临被处罚。”采服中心信息管理部主任李彬说,“目前,单位的数据录入及时率和准确率都非常高。” 

数字红利逐步释放 

  油田新型数据资源中心建设以来,已汇聚12大类共6.75亿条数据,逐步夯实了数据底座,初步具备提供数据服务的能力。

  “数据有没有用,准不准确,用了才知道。”油田以用促建,对地质开发、工程技术、生产管理等业务进行整合集成,自主研发“油藏管理平台”“动态综合分析预警平台”2套应用软件,升级、替代原有17套开发生产管理软件,实现全部业务节点横向协同、纵向贯通,为油藏管理人员提供一站式数据服务。打开“动态综合分析预警平台”,一口井的前世今生展现在眼前,测井曲线、小层、生产管柱、生产曲线等关键开发信息可一页展示,具象直观。

  “数据支撑服务应用,应用反过来也促进了数据质量的提升。”常国栋说,“之前,清河采油厂的井斜数据,在数据库里时并不觉得有异常;但运用到系统中,生成井斜图,马上就发现问题,他们的井斜明显偏小,原来,他们以前的计算方式与其他采油厂存在差异。”

  目前上述两套软件已在采油生产单位及研究院推广应用,使用人数达284人。动态分析、方案编写的资料收集准备时间缩短了50%以上,数据的红利正在释放显现。

  “原来我们的一些资料可能系统里都没有,是在个人的电脑、笔记本甚至脑子里,如果这个人出现调动,新来的人可能会面临一个全部重新熟悉的过程,此次我们把所有数据补录补全,相当于把前人的成果、经验都固化下来,无论谁负责哪个区块,他掌握的资料都是一样的,可实现区块长无关化。“从事过多年开发工作的江汉采油厂科技信息中心副主任胥小龙感慨。

  成效初显,但未来的路还长。系统应用油田专家刘曙光表示,现在进入数据库的还只是结构化的数据,一些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图形、模型,偶发因素下的数据还没有纳入,生产经营、安全环保、工程设备、组织人事等一系列数据资料也还没有汇总进来,下一步将把这些逐步补充到新型数据资源中心,力争形成油田“大数据”库,让每一个人手中都拥有一个江汉油田的“大资料馆”。

信息来源: 
2021-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