淅淅沥沥的雨让涪陵的冬天格外湿冷,12月9日凌晨4时20分,涪陵公司李渡基地食堂操作间的灯悄然亮了。登记、消毒、换衣服,负责白案的石体富师傅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操作间的不锈钢大盆里,前一天晚上泡上的黄豆被分批倒进豆浆机,操作间里顿时弥漫着浓浓的豆香。
石体富说:“食堂每天用早餐的大约有280人,必须要提前一天准备好,还得早起,不然就耽误开饭了。”随着灶头的火“腾”地一下旺起来,卤鸡蛋锅里卤水咕嘟咕嘟地冒着泡,南瓜、包子和馒头被一一送进蒸屉……
7时,用餐员工陆续走进食堂,热乎乎的豆浆、稀饭,包子、馒头等主食,甜辣爽口的开胃小菜,口味多样的抄手、面条一字排开,等待员工“点单”……用餐完毕后,浑身散发着暖意的员工,急匆匆地赶往页岩气开发的一个个现场。
从今年6月份开始,细心的员工发现,食堂的菜谱花样悄然发生变化。早餐的品种更丰富了,午餐由三荤两素增加到四荤三素,“个性化”的小碗菜也摆上了餐桌。
其实,不仅仅是涪陵工区,在红星区块、清河油区、坪北经理部等外部工区,员工的小饭桌都在提档升级。近年来,随着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突破,外部工区已经成为油气开发的主战场,让这些驻守在深山高原、远离家乡,为油田发展拼搏奉献的员工吃饱吃好,一直是油田党委的心头大事。
2024年初,经营管理部(矿区管理部)深入落实“四下基层”制度,深入基层开展后勤服务需求对接,编制下发《江汉油田后勤服务质量监督考核方案》,将油田工区分为15个区域62个三级单位网格化单元,明确三级单位联络人、员工代表,采用现场对接、网络会议等形式,每月召开服务质量对接会,倾听一线心声、掌握一线情况,查找工作不足。2024年累计收集问题建议597项,采纳整改576项,整改完成率96.5%。
搞好后勤伙食,是稳定员工队伍的大事,关系到各项生产任务的有效完成。经营管理部(矿区管理部)作为牵头部门,多次在清河、涪陵、坪北等外部工区开展调研,现场察看操作间环境、食堂管理、采购和员工用餐情况,与用餐单位员工代表、后勤管理人员座谈交流,收集问题建议,督促协调整改。
每到一处调研,进厨房、看菜谱、尝咸淡已经成为两级班子成员的家常便饭,前线员工野外用餐、轻食减脂餐、家庭周末经济套餐、多品种早餐和中餐自助逐步推广,菜谱改良升级、送餐模式优化、食堂老旧设备更新等事项一一落地,每天的三顿饭成为重中之重。
“最大程度上满足员工用餐需求”是基地发展中心各外部工区项目部优化餐饮保障的核心内容,采购成为第一道关口。
6时30分,食堂里的蒸南瓜开始散发出香味时,承包商送菜的车已经抵达库房。该中心餐饮后勤服务部涪陵项目组库管员赵江拿着采购单一一核对,一直忙到8时才全部入库。她说:“现在每两天都要采购130个品种、近4吨的食材,相比6月份之前增加了三分之一,品种多了、味道好了,用餐的人多起来,采购量自然也就加大了,工作量直线上升,验收等安全责任也更重了。”
凌晨2时,送菜的承包商王军就起床赶往肉类批发市场、水产批发市场和蔬菜批发市场,把头天按照李渡食堂的订单现杀的猪肉、草鱼、牛肉和蔬菜把关验收后分类装车,赶在7时前送到。油田食堂付款及时、需求量大而且稳定,已经连续中标三个月的王军十分看重这个大客户。他搓着红通通的脸说:“现在一个月签订一次合同,既要保证质量,还得准时准点。”
“我们经过多方比较,选定了两家信誉好、实力强的承包商进行采购。每个月根据供应质量和服务水平打分。“在基地中心餐饮后勤服务部涪陵项目组副经理巩立权看来,这种灵活的选商机制,倒逼承包商把好质量关,并在确保一定利润的前提下最大程度上作出价格优惠。
在距离涪陵1020千米的延安市蔬菜批发市场,天空飘着小雪,坪北经理部安排专人正在实地咨询菜价。为了把好采购关,该厂每月都要派工作人员和厨师一起“进城”询价,根据市场价格修订一次菜价,再交由承包商采购,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到员工的餐桌上。
同样,在清河油区、建南气田,因地制宜、灵活多样、保障可靠的采购格局已经悄然形成。
“花样品种的增多,对后勤管理供应压力很大。”巩立权说。作为国家首个页岩气产能示范区,仅涪陵工区李渡基地就有20多家局内外单位,来自北京、河南、湖南、山东等地的兄弟单位员工口味各不相同,同时还要考虑到员工的年龄层次、健康状况,可谓众口难调。
今年10月,油田经营管理部(矿区管理部)组织制定涪陵工区员工食堂业务监督管理办法,成立涪陵工区伙食管理委员会,由作为组长单位的涪陵工区牵头,驻区单位、 服务单位配合, 每月定期检查主、 副食品的花色品种,组织员工对菜品、口味、菜量和搭配等情况开展测评。每月抽查食堂物资管理情况,检查外购食材的质量、 数量、价格是否合理, 做好食材消耗和伙食成本的监督核算。每季末组织召开涪陵工区伙委会,通报测评和食材物资管理情况, 收集、 整理有关意见和建议并做好督促落实, 确保食堂菜品多样、 营养丰富、 环境卫生、 价格合理、 运行规范。
由各用餐单位组成的伙委会应运而生,了解员工需求、适时调整菜品、制定审核菜谱是他们的主要工作之一。巩立权介绍说:“为了提升员工的就餐体验,我们还针对参建单位人员变化和用餐体验,安排厨师到湖北、重庆的酒店培训学习,让菜品既有家乡菜的口味,又有适合不同地域和年龄段的时令菜、特色菜和下饭菜,极大提升了工区员工的就餐体验。”
“早餐我们根据员工需求,除了包子馒头油条之外,还提供了牛腩、炸酱、排骨面供员工选择。”在坪北工区,宝石花坪北项目组负责人农志洪每日都要查看用餐情况。“有的菜剩多了,就要分析原因,是味道不行,还是员工不喜欢,有时候还直接询问员工,及时进行调整。”糯米鸡、炸胡椒等满是湖北味的菜肴摆上了员工餐桌,周末时,该食堂还供应火锅、卤菜。以前,该食堂中餐只供应米饭,农志洪发现陕西等地大学生不在少数,将馒头等面食也加入了主食供应。
让员工吃好吃饱,更多地体现在细节上。焦石基地食堂负责人宋颖说:“我们每周末都要吃一顿饺子,进肉的时候我们不要提前绞好的肉沫,要求是整块送来,自己剁肉拌馅,虽然增加了工作量,却保证了食材可靠。”随着气田的开发,清管作业不断增加,夏季5时就要开始作业,食堂凌晨3时就要准备送餐到施工现场,最多的时候达到200份。“我们带着车跑遍所有的工区井场,根据路途远近和实际到达时间配备保温餐盒,施工到哪里,热乎乎的饭菜就送到哪里,始终把保障气田生产放在第一位。”为了照顾边远的参建单位,该食堂还在人手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为采服中心、车服中心和水电分公司等基层站点食堂安排了6名厨师,确保员工一日三餐能够吃上热乎乎的饭菜。
除了用餐环境不断改善,伙食保障水平日益提升外,在油田党委的关心下,后勤保障一体化正在稳步推进,外部工区员工各方面生活条件将会进一步改善。
18时,一个个外部工区的食堂,又飘出了熟悉的饭菜香味,下班的员工们三三两两拥进了食堂……